丹 顶 鹤 女 孩

 

 

一个真实的故事

 

 

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,是一位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。而这一段真实的故事,后来还被谱成一首歌,名字就叫做《丹顶鹤的故事》。17岁少女,成为养鹤最年轻的人,在1981年,徐秀娟还只有17岁,她的父亲是一名鹤类保护工程师,徐秀娟就跟着父亲一起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养鹤。这个决定,也成为了她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决定。

 



 由于专业能力不足,对于养鹤的许多研发技术徐秀娟根本无法掌握,为了更好的投身到这份保护动物的事业中,1985年的时候,她决定,要自费去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。彼时的徐秀娟根本掏不出学费,学校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,学费还减免了一半。但是每天6角的伙食费依然成为徐秀娟的经济难题,学习期间她是靠着馒头和咸菜来度过这段学习时光的。

 

 

 第二学期,生活难以为继,她曾背着老师和同学,数次偷偷去献血换来一些钱维持学业。这些,还是在徐秀娟逝世后,人们从她用英语写下的几页日记中发现的。最后迫不得已,徐秀娟决定两年的学业压缩到一年半完成。毕业时的她,11门功课,有10门是优秀或85分以上,期间她还自学了英语。

 

 

 跨越千里,只为拯救她热爱的生灵1986年,毕业后的徐秀娟远赴盐城,当时的盐城是丹顶鹤迁徙越冬地和正在筹建的自然保护区。迢迢2500公里的路程,徐秀娟只带了三枚鹤蛋,这是她送给盐城自然保护 区的礼物。

 

 

 一路火车一路汽车,一个人造革皮包、一个暖水袋、半斤脱脂棉、一个温度计,很难想象徐秀娟是如何守护这三个小生命的。火车上一旦断了开水,徐秀娟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,因为人体温度37度左右,刚好适宜。

 

 

 因为在人造革的包里,温度和湿度一旦发生变化,鹤都不会被孵化出来。我们不知道这三枚鹤卵徐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,但人们知道,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里,也死过小鹤。经过83天的悉心照料,这三只小鹤终于飞上了蓝天。徐秀娟给它们取名为:龙龙、丹丹和莎莎。满腔热血,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生灵徐秀娟出事的时候,她还只有22岁。正当花季,很多姑娘可能忙着度过如花似锦的青春,她却把自 己的满腔热血,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生灵。

 

 

 到了盐城的鹤场,当时最好的建筑就是一个废弃的哨所,上下两层,每层不足6平米。毫无疑问,这里既然是鸟类的天堂,就不可能是人类适合居住的繁华之乡。但是当时的徐秀娟没有丝毫退缩,海风狂啸、鸟鸣兽啼成了陪伴她工作的交响乐。当时还没有先进的设备,就自己砌土炕,炕上就摆着徐秀娟从扎龙呆来的宝贝——鹤蛋,她和两个助手就在这里没日没夜的守护着,生怕温度失去控制。

 

 

 最让她们兴奋的,就是有一天从蛋壳里发出“笃”地一声,这一声,预示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了,也预示着一个奇迹要出现:丹顶鹤在低纬度越冬区孵化成功,这可是一个世界难题啊!对于照料鹤群,徐秀娟有着自己的一套,这一切都来源于发自于她心底的热爱,她单独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%!

 

 

 1987年,徐秀娟从老家内蒙古带回盐城两只白天鹅,它们分别是黎明和牧仁,就在这一年的9月15日,黎明和牧仁出去玩耍走失,徐秀娟实在坐不住,自己单独出去找这两只白天鹅,结果失足滑入沼泽谭中。徐秀娟去世时,她只有22岁,三天后,黎明和牧仁飞了回来,可它们再也见不到自己最亲近的饲养员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素材:网络 编辑:雄鹰